> HOME > 读新闻 > 健康快车20周年 > 征文作品展 > 20年来的“变”与“不变”
20年来的“变”与“不变”

                            ——四方公司与“健康快车”的不解之缘


  

  从1997年7月1日,四方设计制造的第一列“健康快车”运行以来,“健康快车”已先后去往20多个省的110个地区,为数十万名贫困的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免费的康复手术,因此车辆被称为“流动的火车医院”。 

  作为全程参与4列“健康快车”考察、设计研发、制造及检修过程中的唯一一名参与者和见证者,我心中藏有许多闪光的时刻和难以忘怀的瞬间,尽管跨越20年的时光,却仍然在漫长的岁月中熠熠生辉。

  时间在变,初心未变 

  1997年7月1日,首列火车医院“健康快车”赠送仪式在九龙车站隆重举行。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鲁平、“香港明天更好”基金执委会主席方黄吉雯等为赠送仪式剪彩,并参观了美工设计新颖、造型美观大方、色彩和谐典雅的“健康快车”。 

  1997年7月1日,时任车辆总体主任设计师王军(现中国中车副总裁)带队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车辆交接仪式。车内的现场演示是车辆交接仪式重要的一环。根据安排,相关负责人对车辆的性能进行了多方面的演示,包括空调温度的调节,各类电器的电源供应演示,突然断电条件下电力的不间断供应演示等等。操作过程中车辆反馈及时,表现出了优秀的性能,现场观摩的各方嘉宾对车辆的优秀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 

  “健康快车”的运作模式是受到印度“生命列车”的启发。因为部分地区医疗资源缺乏,印度的“生命列车”应运而生,车厢里配备了设施齐全的手术室和医疗设备,为偏远地区的民众提供医疗救助,并且普及医疗、自救等知识。 

  1996年,由卫生部国际交流中心等单位相关负责人员组成的考察组结束了对“生命列车”的考察后,又组织技术、运用及医疗人员奔赴井冈山、吉安地区考察,我有幸作为考察队的一员来到了吉安地区。在对革命老区进行了区位、人口等方面的详尽调查了解后,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老区人民存在大量眼疾的困苦,同时在心中默念,对于“生命列车”固然要学习,但一定要在学习的基础上做得更好。
 
  事实证明,首列车辆的设计生产水准超越了期待,老设计师们都对车辆的性能和整体水平予以盛赞。在造后续的三列列车中,四方厂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为当时的铁道部、卫生部乃至广大民众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时至今日,我对每列列车设计研发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仍能如数家珍。第一列车是为庆祝香港回归(G)祖国而设计建造,车辆编号为G1997.7.1,第二列建造于1999年,庆(Q)祝建国五十周年暨香港回归两周年,车辆编号为Q1999.10.1;第三列是为庆(Q)祝香港回归(G)五周年而制造,车辆编号为QG2002.7.1;第四列的设计制造为庆(Q)祝中国成功申办奥运会,车辆编号为Q2008.8.8。每一列列车都凝聚着众多设计师和生产者的心血,在车辆交付使用后,我们都会针对车辆使用过程中所提出来的新要求,对新车进行设计优化,增强车辆的“时代感”。
 
  “健康快车”从第一列的单层变为后三列的双层结构,将大量人性化的元素加入到设计当中,采用了更高速度的转向架,有了更为出色的走行部分作为运转保障,车辆的行驶速度由原来的120km/h提升到了160km/h。此外,结合前期的反馈建议以及车辆的个性化需求,车辆的内部装饰得到了很大提升。 

  因为车辆的专业性较强,对于车辆配置、规划等问题与卫生部相关部门、公司各部室及铁路运用部门进行了反复沟通,其间方案的修改、补充、完善等进行了多次调整。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特殊人群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做到设计的人性化。凭借既有的设计经验,以及不间断的测量、计算和理论验证,最终得到了卫生部和铁道部主管部门的肯定。 

  作为项目设计的总体负责人, 我不仅需要负责设计方案的最终确定,还要对各专业组之间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对设计的“兼容性”要反复验证,并进行预见性的探索,最大限度地保证设计的合理、高效。
每列车的随车医护人员在为患者做手术的同时,还会为当地医院的医生、护士进行手术及陪护培训。对当地医生的培训是通过车内的视频摄像装置,参训的医护人员在会议室的大屏幕上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手术的整个过程。可以说,名医之手不仅为患者带去了光明,也为一方土地的医疗水平提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样地,肩负使命的四方厂不仅生产出了优质的车辆,也将优质的医疗资源通过“健康快车”输送到全国各地最需要的地方。我想,在最需要我的岗位上实现价值,在最具挑战的产品中完成蜕变,便是我那份跨越20年始终未变的初心。

  岗位在变,执着未变
 

  随着车辆交付使用,伴随而来的便是售后服务工作,其中的重中之重是保证车辆在驻停期间供电的连续稳定和生活设施的正常运转。公司派出了技术素质很高的服务人员与车辆段人员一起,在严格日常巡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外部供电系统以及柴油发电机组运行状况的监测,保障特殊情况下的用电衔接,同时确保生活服务设施正常运转。 

  在第二列列车的设计中,已经成长为主任设计师的我,承担起了该车的全面设计工作,合理地解决了双层车的系列技术难点。设计研发阶段,我与卫生部主管负责人共同提出了适合医护流程和生活需要的会议室、楼梯、医护间、病房、手术室、诊疗室等的系列设计构想,采用了色理石等新型材料,这在当时是非常新的设计理念,也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使车辆和医院在最大程度上进行了融合。这些设计的“热点”在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超前的,许多理念在第三列、第四列车上一直沿用。 

  到第三列、第四列列车的设计研发阶段,我已成长为开发部副部长,后来成长为开发部部长、技术中心副主任及公司副总工程师,同时分管了这两列“健康快车”的设计研发工作,以及后来主管了青藏系列客车的研发制造等。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岗位不断在变,然而对“健康快车”的热爱之心和那份感情却始终没有改变。
 
  2012年,我调到了四方有限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又承担起了“健康快车”检修、改造工作,这实在是个令人激动的消息,我又可以与“健康快车”的各位老师、医护人员,自己的老朋友亲密接触,并肩工作了。 

  看到略显陈旧的列车,我非但没有黯然,反倒觉得这就是它的付出和骄傲,而岁月中的人们,都见证了她的故事和成绩。对车辆的检修改造,除了按部就班的准备以外,我们重点对车上医疗设备采取了更多、更严密的保护措施。 

  2010年,我在拉萨出差期间得知“健康快车”正在拉萨驻停,在将公务妥善安排之后,我抽出时间来到了车辆驻停处,带着问题和疑虑查看了车辆的运行情况。我想,这大概就是四方人骨子里对车辆的热爱,对责任的担当所赋予我的行动。在得知车辆运行情况良好后,心中的顾虑和担心瞬间烟消云散。
 
  在设计生产第四列“健康快车”前,四方的团队先后奔赴多地,实地考察车辆的运行、使用情况,集中汇总各方意见,不断完善车辆设计制造水平,倾力打造第四列“健康快车”。

  设计研发水平在变,造福人类使命未变 

  在首列车的研发设计中,“健康快车”的标记、七彩虹等一系列的设计元素都彰显了人道主义关怀,体现了健康、生命、多彩的人生和美好的明天。由于七彩虹对工艺的要求非常高,并且没有先前的经验作为借鉴,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实现起来非常难。 

  随之而来的是对车辆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层车中空间较小,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使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以发挥最大的效能。此外,自动感应门、纱窗、空调、水箱、层间楼梯的设计也均是针对数个方案研讨后,最终优中择优。 

  为了增加车辆的稳定性,在车辆驻停时,车体与钢轨之间设计了4个支撑,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车体的晃动,也为手术提供了最为优质的车体环境。
 
  2008年,距离香港回归已11年,此时下线的第四列“健康快车”是中国铁路装备高速发展时期的崭新产品,相较于第一列列车,其在内装、设计的精细程度等多个方面均实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新技术方面,采用了列车监视系统、防盗报警系统、娱乐系统、网络系统等,可以说,从首列列车到第四列列车,设计研发水平的提升在“健康快车”身上得到了极为明显的印证。 
 
  一列列“健康快车”满载着爱心和使命,不知疲倦地穿梭于贫困地区。我想,它既是“健康快车”,更是光明使者,我仿佛看到了它每到一处便播撒光明、驱除疾患,也因其中包含着自己的一份奉献而无比欣慰。 

                                 中车四方车辆有限公司 高玉功

联系我们Contact us
Tel(8610) 5169-0999
E-mailoffice@lifeline-express.com
中国北京东城区东四十条甲22号
南新仓商务大厦6层A609
Copyright ©中华健康快车基金会 2003-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16387号 网站建设:盛世阳光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3617号